护理园地

您的位置: 首页 护理园地护理动态详细

如何鉴别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

发布时间:2025-08-12 17:30 本文来源: 护理部

一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区别

1.登革热

由登革病毒引起,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蚊媒传染病,在东南亚、西太平洋地区广泛流行。每年5月至10月,是我市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期。

2.基孔肯雅热

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。基孔肯雅意为“变得扭曲”或“弯腰驼背”,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关节剧痛的模样。该疾病曾在非洲、美洲、亚洲、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。近期,我国广东省已有大量输入及本地病例报告。

二、临床症状:发热之后,各有“杀手锏”

1.共同症状

两种传染病均有突发高烧(可达39-40℃)、剧烈头痛、肌肉痛、皮疹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

2.关键区别

(1)登革热:更易出现出血倾向(如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皮下瘀点瘀斑);重症可致登革休克综合征(血压骤降、器官衰竭),可危及生命。

(2)基孔肯雅热:剧烈关节痛是其标志性症状(主要累及腕、肘、膝、踝等关节),常常伴随明显的肿胀僵硬;症状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,影响正常生活。相对登革热,其出血表现相对少见且较轻。

三、传播途径:共同的元凶——伊蚊

1.传播媒介一致:两种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(花斑蚊)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。重庆地区主要活跃的是白纹伊蚊。

2.传播方式相同:两种疾病一般不存在直接人传人的情况,不会通过呼吸道、日常接触等途径传播,而是以“人-蚊-人”的传播链条,即蚊子叮咬患者→蚊子自身携带病毒→再叮咬健康人的方式,进行循环传播。

四、治疗与处理:尚无特效药,关键在早识别早支持

1.共同治疗原则

(1)立即就医:出现高烧等疑似症状,尤其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,务必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。

(2)对症支持治疗: 充分休息。大量补液(口服或静脉注射),防止脱水。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退热止痛。慎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(可能加重出血)。红细胞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,防止出现溶血。

(3)避免盲目用药:抗生素无效,请勿自行服用。

2.治疗侧重差异

(1)登革热:医生会密切监测血小板、血细胞压积等,警惕出血和休克,及时采取扩容(输液扩增血液容量)等措施。

(2)基孔肯雅热:重点处理关节疼痛和炎症,医生可能建议进行物理治疗、使用特定抗炎药(在安全评估后)以及进行康复训练。

五、科学防控:灭蚊防叮是最重要手段之一

两者的防控措施高度一致,核心就是消灭伊蚊及其孳生地+防止叮咬:

1.清积水,断根源

(1)翻盆倒罐清死角:清理家中及周边(阳台、楼道、天台)一切闲置容器(花盆托盘、废弃瓶罐、轮胎、泡沫箱等),确保无积水。

(2)水生植物勤换水:水养植物至少每周彻底换一次水,并清洗容器内壁。重庆多雨,雨后务必及时检查,清理积水。

(3)疏通环境填坑洼:疏通房前屋后的沟渠、洼地,填平坑洞,保持排水畅通。社区需加强公共区域(如废旧轮胎堆放点、绿化带隐蔽角落)的清理。

2.防叮咬,护自身

(1)装纱门纱窗:居家必备物理屏障。

(2)用驱蚊剂:外出活动(尤其公园、绿化带、江边等),裸露部位应涂抹驱蚊产品。重庆夏季炎热,需按说明及时补涂。

(3)穿长袖长裤:在蚊虫活跃时段(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,尤其是清晨和黄昏),尽量穿着浅色、宽松的长袖衣裤。

(4)挂蚊帐:尤其是婴幼儿、老年群体,建议在蚊帐内卧床休息。

六、特别提醒

1.重庆夏秋季湿热多雨,积水容器极易成为伊蚊温床,清理积水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。

2.每年5月开始,重庆大部分区县媒介伊蚊密度均较高,存在因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本地传播的风险。市民从东南亚等流行区域返回后,如出现发热等症状,务必主动告知医生2周内的旅行史。

3.根据“重庆疾控”8月4日发布的蚊媒监测结果,秀山属于高风险区,26个区县属于中风险区,请及时掌握风险,共同做好防控。

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,虽似“孪生”,但登革热重在警惕出血休克,基孔肯雅热痛在关节难熬。认清差异早识别,核心防控无二招——清积水、灭蚊虫、防叮咬是关键。希望大家加强防蚊灭蚊,健康平安度夏秋!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如何鉴别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
预约挂号 VR全景展示 微信公众号
重庆市
第七人民医院
AI智慧客服
网站纠错